复旦院士回应遭弟子举报:对方要求解决职称
原标题:复旦院士逐一回应弟子举报
日前,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师王宇澄举报他的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学术抄袭、科研成果剽窃、院士申报材料造假等问题。据央视报道,王正敏的问题不止于此,其团队研发的人工耳蜗获国家专利,却被指模仿外国公司产品,并涉嫌骗取科研经费。
昨日(1月3日),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向北京青年报记者介绍了王正敏等人对此事的相关回应。
焦点一:评选院士材料被指造假
非研究文件列入论著目录?
举报:王宇澄称,王正敏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论著目录附件材料》中,被列入的271篇论文至少有57篇涉嫌造假。其造假手法分别是:将其专著《耳显微外科》一书的内容,拆分成14篇论文,发表在《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上;“一稿多投”,先后在国内刊物、国外刊物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被计算成两篇;把发表在《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上的非研究性文章,包括“发刊词”、“专家笔谈”、“我如何做”等栏目的小品文,也列入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论著目录附件材料》。
回应:目录内容对评选没有影响
王正敏称,院士的申报申请书里可以写三项成果。一项是代表性论文,要有10篇,这10篇要把文章拿上去并经科学院有关院士审查,第二个是专利,第三是人家的评价。这三个可以作为成果写上去。
另外一个附件叫做论著目录,它是个目录而非成果,其中有一句话提示,就是按作者次序写目录,所以只要是公开发表的,都写上去了。实际上这也是举报人王宇澄寻找并整理的。
其中有四分之一不是按照学术规范写的。主要希望科学院知道,他这个院士还关心教学。王正敏称,整个目录内容都不是作为成果的,写的多少对评选没有影响。
此前,复旦学术规范委员会曾对一稿二投的三篇稿子认定为学术不规范。
专著涉嫌抄袭其导师?
举报:王正敏被举报抄袭其导师、被誉为“耳神经科学之父”的瑞士苏黎世大学教授Ugo Fitsh的成果:王正敏的第一本专著《耳显微外科》有一百多幅耳部手术的手绘图和Ugo Fitsh教授专著中的图片相同,但并未注明图片来源,书中参考文献里也没有提到该教授的专著。其另外两部专著《颅底外科学》和《王正敏耳显微外科学》,也同样存在类似的抄袭行为。
回应:图片未署名 但文中已注明
王正敏称,他引用其老师Ugo Fitsh的手术图解,没在图解边上署名,但是在书内凡是谈到其老师的手术时,都为老师署名。出版社认为文字里注明了,图上就不要再注明了。图旁没有注明的情况,在2004年以前是比较普遍的,是历史原因。现在要跟国际接轨,当然会要求做得更好一些。
王正敏否认图是直接拷贝下来的,他说是按照规定重新画的,解剖图都差不多,变化不是太大,“这个可能是我们做得(不够),也是我不满意的地方。”
曾拒绝举报人提出的待遇要求
王正敏在谈到师徒关系时,说他对王宇澄的照顾,比对其他医生的照顾还要多。而王宇澄曾拿了一份《我的爱徒王宇澄培养计划》给他,要求做王正敏的终身荣誉秘书、在两年之内做医院耳鼻喉科的学科带头人,即科主任,以及破格升正高等。但王宇澄不符合条件,他拒绝后并解释,但两人之间由此出现矛盾。“其实我没有做什么对不起他的事情,他那么恨我,是出乎我意料的,我到现在也没有搞清楚为什么。”
焦点二:团队研发成果被指模仿
“人工耳蜗”并非完全自主研发?
央视调查:据央视报道,王正敏团队研发的“多道程控人工耳蜗”曾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但调查发现,其团队所研发的人工耳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研发,而是模仿了澳大利亚科利尔公司的产品:通过对科利尔人工耳蜗芯片内部电路的提取、分析、整理,研究他们的芯片技术原理、设计思路、工艺制造和结构机制,然后依葫芦画瓢做出了自己的芯片,但为了避免科利尔公司找麻烦,他们在外观和线路等环节做了修改。
回应:否认克隆澳大利亚人工耳蜗
王正敏称,**,他跟范宝华一起,希望能召集人共同研制人工耳蜗。以当时国内芯片技术水平,人工耳蜗技术确实超前,他们需要知道国外的人工耳蜗是什么样。由于澳大利亚公司有规定,植入一个病人,就必须提交病人的信息,并且由专门的代理处理,他们不可能拿到澳方完全标准的人工耳蜗,也买不到。
1996年,澳大利亚的人工耳蜗公司赠送给王正敏两个人工耳蜗,公司希望作为赠品说明产品的用途及成功的效果。这两个耳蜗分别由王正敏和澳方的医生做了人工植入。之后他们开始与澳方合作,如举办人工耳蜗的学习班。在合作中,澳方留下一个教学用的人工耳蜗作为教材。
当时医院跟外单位合作,想分析一下澳方的人工耳蜗是什么样。打开后,里面所有的数据全部都消失了。所谓里面的装置,基本上也只是一个几何图形,并不能明确地看到线路图。当时的用处并不是很大,但几何图形多少有一些启发。
“就像看到一辆汽车,能看到它的外形,却无法了解里面的机器运作情况。所以,不存在打开外国的人工耳蜗并克隆它。”
科研靠克隆 获取巨额科研经费?
央视调查:2004年,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与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技术转让合同,对国产人工耳蜗进行产业化。为了争取国家、省市科研经费,王正敏研发团队和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以各种名义向有关部门申报项目。仅在2012年,他们就获得国家级项目两个,获得专项经费4000多万,其中,“国产人工耳蜗及临床技术研究项目” 获得国家卫生部专项科研经费2171万元;“上海力声特人工耳蜗建设项目”获得国家工信部经费2138万元。
回应:课题是卫生部的,王并未参与
昨日(1月3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声明中,认可王正敏团队的研发是“吸收消化再创新的研发方式”,符合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声明称,2004年医院将实验室产品成功技术转让。此后,企业产业化后的产品获得了国家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局主持的临床验证,并获得了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耳蜗产品生产许可证。该院是承担企业人工耳蜗产品临床验证任务的4个临床单位之一,仅对临床验证的原始数据负责。
对于申请到的2000万经费的课题,声明称,这是卫生部的课题,王正敏教授不担任项目负责人。工信部的课题由相关企业申请,与该院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