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农业生态专家指出“白色污染”已经超过了当地农田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上限,如不加快治理和防范,农田生态将进一步恶化。在这一背景下,新疆向白色污染“宣战”,然而投入严重不足、处理手段少、治理成本高等困难,使得新疆“净土工程”工作难以推进。 “白色革命”变“白色污染”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开始在棉花种植上大范围推广使用地膜覆盖技术,使得棉花产量大幅度提高。2012年新疆棉花产量已占国内总产量的半壁江山。新疆农业厅资源与环境保护站站长秦晓辉说“‘白色革命’给新疆的农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农民增产增收,促进了新疆现代农业的发展。” 但与此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理措施,废旧地膜在农田土壤中逐年增多,污染持续加剧,这场“白色革命”逐步演变成触目惊心的“白色灾难”。经过30年的“累积”,新疆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白色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在过去两年中,新疆农业厅资源与环境保护站连续对全疆20个县的农田进行取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地农田平均每亩残留地膜量已经达到16 .88公斤,是我国平均水平的4-5倍。 而在新疆南部地区的一些乡镇,地膜残留量甚至达到40多公斤,按每年每亩铺膜4公斤计算,这相当于给农田铺了10层地膜。“毫不夸张地说,过去是拨开土地找地膜,现在是拨开地膜找土地,形势堪忧。”新疆农业厅厅长艾克拜尔·吾甫尔忧心忡忡地说。 秦晓辉说,播种时,种子点到残膜上无法扎根,作物的出苗成活率和产量都受到极大影响。据新疆农科院提供的研究报告显示,作物产量随残膜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以棉花为例,当土壤中残膜量达到每亩3.5公斤时,至少减产15%。一些农业专家指出,近年来,新疆各地都大力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高新节水等技术,但作物的增产效果基本被残膜抵消。 农田地膜残留的危害逐步显露,而其潜在的后果却难以估量。新疆农田水利专家董新光说“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最严重的后果只是农作物减产,但残膜会不会对地下水和土壤产生其他形式的污染,眼下还没有人去进行长期、系统深入和覆盖较大范围的跟踪调查研究,因此关于它的危害,我们没有看到的可能要比能看到的多得多。” 超薄地膜是“白色污染”泛滥之根源 随着高新节水技术在新疆的继续推广普及,使用地膜的农田还在逐年增加,治理“白色污染”更显得愈发紧迫。据新疆农业厅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新疆地方地膜覆盖面积达到3500万亩,如果再加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整个新疆地膜覆盖总面积已超过5000万亩,约占全国的1/4以上。 一些基层干部和专家指出,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大量使用超薄地膜,这样的地膜一扯就烂,无法回收,只能任其埋在地下;而多年来埋入地下的残膜碎屑,更是没有办法清理,成为农田的永久垃圾。 记者调研中发现,现有地膜生产的标准是上世纪90年代制定的,虽然规定了0 .008m m的厚度标准,但同时又规定,允许有±0 .003m m的误差 ,这 意 味 着 厚 度 只 要 不 低 于0.005m m,就属于合格地膜,这就为一些企业生产超薄地膜打开了方便之门,执法部门对此束手无策。 记者在一些县市的农资市场上了解到,如果使用达到国家标准的地膜,每亩农田需要4.5公斤左右,而用厚度为0 .006m m的地膜,只需要不到3.5公斤,每亩地能减少投入12元以上,因此为了降低亩均生产成本,在不严重影响生产的同时,农民往往选择较薄的地膜。 新疆农科院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已经进行了20年的残膜回收机械研究,但是对于超薄膜依然一筹莫展“机械无法回收,因为机械回收要求它基本上是连片的才能够回收起来,所以说在0.005至0.006m m之间的地膜回收效果就很差了,只能达到50%左右。”新疆农科院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副所长王学农说。 而与此同时,一些残膜回收企业也因为农膜回收效果差而吃不饱。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汇丰塑业有限公司是新疆尉犁县的一家残膜回收加工企业,企业设计生产能力是1600吨,但是2012年仅仅生产了400吨废旧地膜加工颗粒。“人工成本比较高,而且工人难找,很多农民图省事能不收就不收了,另外如果光是企业自己的力量去收,力量很单薄,因为面积这么大,都要靠企业派人下去收,人员、运输、车辆、安全等等都是问题。”公司经理石明磊说。 治理“白色污染”面临重重困难 为了治理白色污染,近几年,新疆农业部门已经在一些县市进行了试点,在示范区所有铺地膜农田严格使用厚度达标地膜,并对回收达标地膜的农民实施补贴。 2013年,新疆又投入3800万元“净土工程”专项资金,在13个县市开展农田废旧地膜污染综合治理,同时通过以旧换新的形式,对农民回收残膜和使用0 .01m m以上厚度标准地膜进行补贴。此外,国家农业清洁生产地膜回收项目将在新疆部分县市实施,扶持地膜回收企业并建立残膜回收及资源化利用的长效运转机制。 从今年起,新疆还将在玛纳斯县和尉犁县开展废旧地膜污染综合治理整县推进试点,将通过禁止超薄地膜进田、加快废旧地膜回收站网点建设、扶持废旧地膜回收加工企业,探索总结出符合新疆实际并能推广使用的治理模式。 “目前,全疆农田废旧地膜污染治理规划已经出台,还需要多部门联动,从源头抓起,推广地膜机械化回收技术,建立激励政策体系,构建由政府、农民、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地膜资源化利用体系。”新疆农业厅农村环境保护与能源发展处处长努尔穆罕默德·祖农说。 一些专家和基层干部建议,针对目前农用地膜残留的严峻形势,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一是增加农用地膜的厚度和强度,建立完善的残膜回收体系;二是加大可降解膜研发推广力度。 新疆天业塑料制品总厂副厂长陈鹏元说,如果能把薄膜适当做厚,做成0.012m m和0.015m m,对提高残膜的回收率,是一条比较可行的路。 此外,由于可降解地膜成本高,技术有待完善,短期内还无法在新疆大范围应用推广;而残膜回收成本高,难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新疆农科院土壤肥料与农业节水研究所所长王新勇说,治理“白色污染”必须加大科研投入,加快地膜回收机械和可降解地膜的研发速度,使之尽快投入市场。建议给予生产企业或农民适当的补贴,形成示范效应,以利于推广,这样才有可能逐步撬开可降解地膜的巨大市场容量,破解目前的困局。记者 赵春晖 蔡国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