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厨房,自己装个灯,简易楼的居民每天就在楼道里做饭,楼道的墙壁已经被熏得黑黢黢的了 居民宋大爷一家四口居住在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睡觉需要临时搭床,儿媳即将临产,因家中面积小,小两口经常分居,想想儿媳如何坐月子的问题,三口也只能苦笑着说到时候看 居民安大爷在楼道里的厨房已经摆得满满当当 家里拥挤,小两口的床边还是有着自己的小情趣 天坛周边还有65栋简易楼 三九天,家中不足12℃,宋大爷老两口围着一个小电暖气取暖 部分简易房已经拆除 一年前已有部分住户搬迁至位于朝阳区王四营附近的双合家园 天坛东里八栋简易楼建于上世纪60年代 简易楼,也称筒子楼。房子没有厨房,一层共用一个厕所,每家一间或两间屋子,每间屋十几个平方米,冬天没有暖气,蜂窝煤就烧了几十年。住在这里的居民大都是上个世纪60年代,或因前三门修地铁、或因金鱼池改造等原因搬迁至此。搬来时,如果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现在也已年逾古稀。简易楼的设计使用寿命一般是二三十年,天坛周边65栋简易楼早已超期服役。搬迁!什么时候搬迁?东城区2014年启动简易楼搬迁改造的消息,成了这里居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顺着天坛东门向南走,八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简易楼逐渐进入视野,其中一部分简易楼已经被拆,只留下空空的围墙,部分待拆简易楼内晾着的衣服,流露出这里残存的生活气息。 连续敲了几家的门都没人应答,最终,一位大爷在黑暗中叫住了记者。他的家只有十几平方米,他说:“屋里很冷,你别脱外套了,这屋里没有暖气。” 大爷姓宋,在这栋老房子里住了已有30多年了。“我的老父亲还住在医院里,家里平常主要是我和老伴还有儿子住。家里面积太小,所以儿媳妇一直住在娘家。”宋大爷说,今年2月份他就要当爷爷了,“媳妇在哪儿坐月子到现在还没定。”说到这儿,宋大爷也很无奈。 “这些年,年年都能听到搬迁的消息,但到底何时能搬一直都是个未知数。”随着这栋简易楼的岁数越来越大,居住环境也越来越差。楼道里其他住户的情况和老宋家里的情况差不多,不到20平方米的房间内往往挤了三五口人。楼内没有电灯,居民因没有厨房都只能在楼道里做饭,楼道也被熏得黑黢黢的,到处堆满的杂物,也给火灾留下了隐患。“我们的厕所都得合用,管道由于老化经常堵塞,居民只能到天坛公园如厕,这给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造成了很大困扰。”一位住户表示。 宋大爷告诉记者,这里住的都是老北京,少说也都住了30年以上,把天坛都当做是自己的“后花园”,如果真要搬走,心里肯定还有些舍不得。“但是一想到能搬进新房,我们心里还是特别高兴的。因为岁数大了,我就希望能和医院离得近些就好,这段时间,就只能先在老房子里挨一挨。” 据悉,东城区2014年将启动全区简易楼摸底排查,天坛周边65栋简易楼将制定搬迁方案,涉及3000余户居民。天坛东里1至8号楼已经率先启动改造,296户居民中已有142户搬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