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期间,央视记者走上街头询问各地群众“家风”是什么,一时引起市民热议。很多市民也不禁自问,“我的家风是什么呢?”
北京是礼仪之都,老北京人最重家风。民俗专家向北京晨报记者表示,家风各有不同,但在北京,也有一些规范是所有家庭都要遵守的,如果违背了这些规范就是最大的“罪过”了。
市民:
北京人出门别“杵窝子”
启霖先生是满族人,是位地道的老北京。他向北京晨报记者表示,提到家风,首先想到的就是“有里儿有面儿”。“春节的时候,哪天该去看谁,都有规矩,这就是里儿。”启霖介绍,小时候去亲友家串门,父亲常告诫他,要“大大方方”的,别“杵窝子”,这就是面儿。
市民王先生表示,祖辈一直生活在京郊,从祖父到父母都是农民,家里也有着朴实的家风,就是绝不能浪费粮食,与人交往不能说假话。
市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万建中表示,家风实际就是家庭延续下来的一种风气,各个家庭因为所从事的职业不同,家风也会有一些区别。
专家:
家风告诫勿忘做人根本
北京民俗专家赵书先生表示,家风应该是家庭里的一种风气、一种自觉的习惯。“过去老北京几乎家家都有家谱,这个家谱里面就记载着历代家人的总结。每到过年祭祖的时候,都要把家谱拿出来全家学习。”
据赵书介绍,以前北京的人家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家风,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又被称为“八端”。
赵书说,北京有一句最狠的骂人话,就是“忘八端”,这个“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可是后来以讹传讹变成了“王八蛋”。
另外,北京人在春节期间还有一个传统,叫“七不出,八不归”。“七不出”就是说在出门探亲访友前,要把家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先处理好了,处理完家里的事再去应付外面的事。“八不归”就是指“八端”,如果一个人忘记了“八端”,辱没了家风,那也没有脸面回家了。
委员:
应弘扬“家风”中美德
万建中表示,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家风。因为国家需用法律来治理,从社会管理角度来说,法律只是硬件,而家风是社会管理中的软件。一个国家要健康运行,既要有完善的硬件,也要有良好的软件。
万建中表示,旧式家庭都是大的家族,一些家风能够延续下来。现在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一般老百姓家庭已经不存在传统意义的家风,转而形成了一种对社会公德的认识。比如古代一些大的家族,他们的家风、一些规矩会形成文字,其中有些就成了家训。“当年北京一些老字号基本都是大家族企业,这些老字号的家风,用文字来总结就是不能缺斤少两、不投机取巧、童叟无欺等等”。
万建中指出,如今提到家风,是希望弘扬一些家庭内的传统美德。在家庭教育层面使传统道德能够继承下来。“不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还是有一些传统美德没有变化,应该发掘弘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