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舆情综述 8月10日,山东省平度市公安局在平度市金沟子村房屋拆迁现场,将多年来一直维权抗拆迁的财新传媒记者陈宝成带走,并以涉嫌非法拘禁处以刑事拘留30天。事发后,诸多法律专家学者联名发布呼吁信,更有多名律师组团赶赴平度,全面介入陈宝成案并称将为其作无罪辩护。在类似因拆迁导致的恶性冲突中,警方应该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并合理回应舆情?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通过分析陈宝成被拘事件的舆情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提出应对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二、舆情事件 1.维权遭羁押 警方陷设局疑云 8月10日15时许,陈宝成(财新传媒记者)妻子通过新浪微博“@记录者陈宝成”发布消息称,10日下午,山东省平度市公安局警察带“地痞”将为老家平度市金沟子村房屋拆迁维权的陈宝成与多位村民带走。“记者因拆迁维权而遭羁押”的消息迅速引发关注,24小时内该微博被转载超过1万次。 8月11日,财新传媒在财新网连续发布两篇声明,称联络警方未获回复,呼吁警方依法办事。8月11日18时45分,“@平度公安”证实陈宝成涉嫌非法拘禁罪被刑拘。此时,网传陈宝成多次报警未获回应,加之陈宝成多年来为老家拆迁维权风波不断,坊间对警方“选择执法”、“故意设局”颇有揣测,《南方都市报》发评论称“真相不能坏”。 2.警方公布细节 媒体提出质疑 8月12日,大众网消息称,平度警方披露陈宝成案细节:8月9日,拆迁施工方雇佣的司机郭晓刚驾驶挖掘机到拆迁现场清理垃圾,遭陈宝成等人持自制凶器、汽油浇身,强行拘禁25小时并致浅二度烧伤,警方曾5次沟通协商放人未果,陈宝成等7人涉嫌非法拘禁罪被刑事拘留,所谓“地痞”实为便衣警察。媒体人纪许光通过微博公布一段现场视频显示,陈宝成持自制器械阻止他人靠近。 8月13日,《京华时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指称,警方与陈宝成双方说法有出入,案件存在多个疑点,相关报道被转载百余次。据陈宝成律师转述,陈宝成认为自己是为阻止司机毁坏他人财物而将其扣押,并称有录音证明司机自愿留下,司机在被警方接走前并未受伤,且陈宝成曾多次欲移交司机但警方未理。此时,媒体报道称郭晓刚事发后未立即就诊,不少网友对其“烧伤”情况表示怀疑。 3.律师学者关注 网络论战不断 8月13日13时37分,网友“@徐昕”微博称,江平、贺卫方等10位法律学者联名向青岛市委书记及市长发出声明,对陈宝成被刑事拘留一事深表担忧和关注,呼吁青岛妥善解决有关矛盾和问题。截至8月16日8时,该微博被转发近2万次。此外,浦志强、迟夙生、王才亮等律师也表示将组成律师团共同参与此案辩护。8月18日,近百名法学界人士组成的专家顾问团、律师观察团、辩护律师名单在网络上出现,称将全面介入陈宝成案并为其作无罪辩护。 纪许光、方舟子等网络名人对此案则持相反态度,认为种种证据表明陈宝成持武器对抗,确涉非法拘禁,不能算“正当防卫”,方舟子发微博称上书的法律学者“干预司法”。纪许光发布多条微博称“陈宝成先以手握贪官证据敲诈,后是制造山东平度市‘强拆’假新闻,遭揭穿后又发展到涉嫌暴力犯罪”。随后有网友挖出陈、纪二人昔日恩怨,称自纪许光任平度市政府参事后,态度已“大转弯”。 4.后续进展不断 舆情持续发酵 8月14日,《南方都市报》消息称,陈宝成家属及律师呼吁警方公开完整录像,并对警方作为提出7项质疑,包括警方有拖延时间以满足非法拘禁24小时立案的嫌疑等。 8月15日,大众网刊发报道《平度非法拘禁案十大疑点调查》。警方回应质疑否认消极出警和恶意设局,称是为了保护人质安全,而24小时并非非法拘禁立案的必要条件。 8月16日,《京华时报》曝出,平度市公安局否决了律师对陈宝成的取保候审申请,原因是“陈宝成可能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决定将陈宝成等人的刑事拘留时限延长至30天,舆情热度再次攀升。 8月18日,“@台北县令”微博称,据陈宝成妈妈说家里已停水三十余小时,接下来还会停电。当地被疑采取断水断电方式打压抗拆户。后据大众网19日证实,停水停电系当地客观原因造成,并非针对抗拆户。 8月26日,大众网消息,金沟子村向陈宝成家下发通知,因难以满足其超标准拆迁补偿要求,决定不再对其房屋和宅基地进行改造,而对于是否还拆除其他三个抗拆户,将征求他们的意见。“@袁裕来律师”对此发布微博称“平度方面确已决定放弃非法强拆”,“尽快依法释放陈宝成等当事人”,被转发2千余次。
三、舆情趋势 在此次舆情风波中,微博以其时效性和高参与度的优势超越传统媒体,成为舆论主战场。事件由陈宝成妻子发微博展开,当日便引发网友高度关注,但由于正值双休日,传统媒体于8月12日(周一)才有所反应。其后,警方发声较少,而大批律师、学者、意见领袖均发布微博推动事件进展,他们由关注转化为行动,发展成为舆情本体的一部分,因而出现网友关注度居高不下、传统媒体报道素材来源于微博甚至被微博“牵着鼻子走”的状态。到舆情后期,陈宝成被延长拘留后,事件未再有进一步发展,媒体关注度持续下降,律师们则通过微博声援、组成百人团队等行动,维持了话题在网络上的较高热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