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是门儿语言艺术,陕派相声靠语言艺术的魅力轻松地“攻陷”了北京卫视的春晚,一炮走红之后还得问一问:会不会像当年郭德纲那样,走一夜成名后便把相声当副业的老路。 《满腹经纶》在北京卫视春晚红了,很多人翻出了“他们在中国曲协举办的评奖中”的视频,相对更加完成的段子,对《满腹经纶》的好评也集中在没用“一句网络段子”。借用苏文茂先生的“文哏”艺术的评价思路看,苗阜、王声走的路数基本符合“文哏”的路子。2005年春节,郭德纲的相声突然在全中国火爆起来,按照上海清口创始人周立波的评语,郭德纲的相声路子属于“吃大蒜”的风格,也有舆论定义为“草根大师”,不到十年,郭德纲也好,德云社也罢,既没有在传统相声中继承语言艺术的精髓,也没有在创新中获得与时代同步的艺术高度,只是一味地靠扒网络段子来硬撑,最终看好郭德纲的“钢丝”们也渐渐无话可说了。 1990年代开始,关于相声的生与死的讨论就一直没有停歇过,相声的本质在于讽刺和针砭的功能,郭德纲及其德云社最火的时候也没有触及对相声本质的回归,把网络段子和传统相声现挂的功能杂糅起来创造出的是“伪传统”,郭德纲最后也没有坚持走拯救相声的路子,而是在节目主持人和影视演员的角色上做得风生水起,有模有样,相声终归成了副业。 二十多年来,相声的颓势不影响中国老百姓的吃饭和生活,但的确关联到了相声演员的饭碗问题,笼络不住衣食父母的心,也就端不住祖师爷赏下的饭碗,开口饭难吃到相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程度。在北京城里德云社、嘻哈包袱铺还在彼此争夺市场的同时,天津相声永远不温不火地活着,陕派相声也悄然进京,一亮相就得个碰头彩,相声似乎又有了新的机遇。 细细品味《满腹经纶》的“文哏”的确很有味道,也能够符合相声艺术的“三番(翻)四抖、先褒后贬、阴错阳差、一语双关、自相矛盾、表里不一、歪讲曲解、违反常规等数十种”风趣幽默的“包袱儿”的表演形式要求,但也只是满足相声的基础性需求,距离相声艺术的本质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即便如此也博得了舆论的高度赞扬,也可见当下相声的颓势已到了深入骨髓的地步。 陕派相声能不能像郭德纲的德云社一样走过十年的黄金期是个问题,会不会成为昙花一现也没有人敢打包票,陕西文化得于唐文化的传承,却未必能够挽救中国相声艺术的命运,原本是大众艺术的相声只能沦落到小剧场的演出是艺术的悲哀,承认现实才可能有新的思路,陕派相声的选择是小剧场还是大众艺术恐怕也是无解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