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接二连三的暴力袭医事件,医生们在集体表达诉求的同时,开始采取一些对应的自保举措。
律师李惠娟愈发感知到医生群体的绝望。这个到各地讲学的律师发现,“年轻医生疑惑当初的选择,年长的医生不愿意子女继续从医”。
一次参会,有商人特地找到李惠娟,让她给医生推荐一款产品。“医生用的那种桌子,柜门卸下来就是盾牌,抽屉里有各种防身武器。”
还有更多像黑色幽默一般的自救措施。2013年,上海多家医院邀请民警、跆拳道高手为医务人员传授防身术。更有媒体称,不少女医生随身携带防狼喷雾,以防不测。
“不要背靠大门坐着”、“多锻炼身体,穿运动鞋上班”、“要买保险”……借助互联网,甚至诞生了一份《医疗工作场所防止暴力行为中国版指南》。有医生在这份指南下评论:现状下,这是中国医生的“保命指南”。
也有人在用个人的力量寻求解决途径。37岁的协和医院脊柱外科医生余可谊发起了“医院暴力零容忍运动”,希望推广此理念,彻底杜绝医院暴力。
微博上,余可谊一遍遍向同行和大V们讲述为什么要“零容忍”。他说,能做的只能是呼吁、再呼吁。
事实上,不仅是医生自己,相关政府部门也在着手出台包括法律法规在内的安全保护举措,以应对越来越多的暴力伤医事件。
就在2013年10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安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医院安全防范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医院人防队伍建设。其中就明确提出,要“实现警医联动,防止恶性突发事件升级”。
而事实上,早在2002年,国务院就出台了专门调解医患纠纷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7年之后,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再次出台了《医院投诉管理办法(试行)》,其中也包括专门针对医患沟通的条款。
2013年,中国医师协会启动了我国首个医师维权救助专项基金,并成立中国医师协会医师维权律师团,以维护医师合法权益、促进医疗安全。
而在地方上,亦是不乏各种举措。
早在2011年,北京市公安局就制发了《关于建立防范处置医疗纠纷引发个人极端行为工作机制的意见》,建立起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和极端行为防范控制一整套机制。
2012年,北京市公安局和卫生局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北京医疗机构治安保卫工作管理规定的通知》,从机构设置、职责任务、人员配置、安全技术防范、应急等多个层面,对强化医院内部安全保卫工作,防范各种涉医伤害案件作出具体规定。
而作为全国医疗改革的前沿城市,今年2月深圳市正式启动了《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立法项目。据称,这也将是全国首部处理医患关系的地方性法规。 (资料来源:《新京报》、《生命时报》、《新闻晨报》、《新快报》、《人民公安报》、人民网、新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