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原创来袭,一边喊音乐为上,两张主打音乐牌的综艺节目正面碰撞,音乐圈从来没有那么幸福过。如果从对音乐产业的推动的角度来说,业内当然更期待鼓励创作的《中国好声音》,毕竟作品才是行业之本,但是,至少从前期声势上看来,《中国好歌曲》已经先输一阵。 《我是歌手》:本质上仍是明星秀 我们不能否认《我是歌手》给音乐行业带来的正面意义。私底下跟业内人士交流,有人曾高度评价《我是歌手》重金打造的优质Live形式让乐手们重新感受到了“尊严”。 在这个重明星不重幕后的大环境里,焦点永远是台前风光的歌手,劳苦功高的乐手和创作者常年受到忽视,一位乐手曾经跟我抱怨说,他服务的艺人出场费是30万,但他的酬劳永远只有四位数。他认为这是一种本末倒置,因为好的表演首先取决于乐手的表现,在国外,乐手也可以成为大明星。(想想Slash) 这当然是因为音乐长期跟现场脱节造成的。歌手们已经习惯了跟着伴奏搔首弄姿甚至对口型,于是,乐手也就不重要了。好在这些年,随着Livehouse文化的发展和音乐节的火爆,加上唱片销售的萎靡不振,音乐正在逐渐回归现场,越来越多的综艺节目开始打现场概念。(如云南卫视的《音乐现场》)。而《我是歌手》则是将“现场”的概念做到了极致。芒果台用最好的乐手,用自己最拿手的节目编排和制作包装,做出了一台最精彩的音乐现场秀。 但是, “现场”的概念包装得再好,《我是歌手》本质上仍然还是明星秀,节目主要的消费点是“明星”和“怀旧”,观众关心的是一个老明星如何起死回生以及明星与明星之间的碰撞,在整个过程中,音乐并不是核心价值。 《中国好歌曲》:难摆脱尴尬处境 大众可能不是太明白这样一个逻辑:作品是行业之本。 就像电脑行业的产品是电脑,洗发水行业的产品是洗发水,音乐行业产品首先是作品,其次才是明星。至少在欧美是这样的。一个歌手能红,首先是作品好,其次是诠释得好(也就是唱功什么的),然后才是其他。在一个正常的音乐产业里,“明星”应该是“作品”的附加值,但国内却是相反。 相比乐手不受重视,这是更严重的本末倒置。所以我们才会陷入如今这样一个 “好歌难觅”的囧境。因为多年来不重视作品创作,不重视人才的培养,当唱片公司想买歌的时候,发现已经买不到好歌了。 不久前跟一位唱片公司的朋友吃饭,他非常沮丧的说,现在最头疼的问题就是收歌。他们不是不想把唱片做好,实在是收不到好歌。这就是业内之所以对《中国好歌曲》报以厚望的原因,通过节目发掘人才,推动作品创作,产业才有可能健康发展。 但是,《中国好歌曲》很可能会面对这样一个残酷现实,大众更愿意看明星。从前期预热的情况看,《我是歌手》只是摆出几位歌手的图片,就已经把《中国好歌曲》比下去了。而且,《中国好歌曲》很快还会碰上更多推广上的难题,毕竟相比明星,“创作”很难炒作出话题来推广——要知道,《我是歌手》里每一个歌手背后都是数不清的故事和炒作题材啊。 此处文章均为原创,转载请署名“耳东”并超链本文链接,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