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往往对迫在眉睫的威胁十分上心,对雾霾、水污染等周期性较长的问题反倒不以为意 元宵节是春节期间北京五环内允许燃放烟花爆竹的最后一天,不少喜爱放炮的市民都在当天上演了“最后的狂欢”。从元宵节当天开始,北京城就笼罩在沉重的雾霾中,到处是刺鼻的味道;随后两天,北京市的空气污染指数都达到严重污染等级,泰国球员在与北京国安比赛时甚至不得不用衣服遮住口鼻。从气象报道来看,天津、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等地,也都在元宵节后出现了严重雾霾。 烟花爆竹不见得是导致雾霾的全部原因,但在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环境下,它们无疑直接推高了这几天的空气污染指数。事实上,从春节期间的观察来看,燃放烟花爆竹与出现雾霾之间的相关性,基本已无需再证。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我们身边很多人,一边对令人呼吸困难的雾霾天骂骂咧咧,一边却对气象部门不要燃放烟花爆竹的倡议视而不见,甚至还说“平时不放烟花也有雾霾”。 这些人对雾霾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国人目光短浅的通病——他们往往对迫在眉睫的威胁十分上心,但对雾霾、水污染等周期性较长的问题,反倒会不以为意。似乎在他们的逻辑中,雾霾只是一种时有时无的威胁,而且自己偶尔放点烟花爆竹并不会有太大影响。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今年春节期间的烟花销量下降不少,但其实听听春节期间的炮声,就知道还是有不少人都在对雾霾“装瞎”。 不过,在防治雾霾的问题上,固然要呼吁那些“装瞎”的民众看清严峻的现实,更要相关职能部门在治污方面别短视、更别无视。当传统文化遇上“现代病”,如果职能部门不能尽快推出有针对性的治理举措,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种渎职。 从雾霾的成因来看,烟花爆竹的“贡献”不算大头,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等才是导致雾霾的几大“罪魁”。但是,要有针对性地对这几个“元凶”进行各个击破,显然非个人之力能够实现。就当前的情势看,将雾霾治理纳入法制轨道,同时以制度化手段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以法治和经济双管齐下的方式重拳出击,才能打好治霾治污的持久战。 职能部门在治霾治污中不“装瞎”,归根结底要落到转变执政观念的关键点上。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官员即使每天坐在雾霾环绕的办公楼中也无动于衷,其实是因为他们的政绩观出了问题。众所周知,诸如雾霾、水土流失等环境治理问题,涉及产业转型升级和复杂利益博弈,一般不是三年五年就能出得成绩。这在那些只讲表面政绩、只希望仕途“每况愈上”的官员心里,自然不会在乎生态环境的“每况愈下”。 前不久,北京市长王安顺在北京两会上透露,自己已与中央领导签下“生死状”,2017年之前不能实现空气污染治理目标,将以“提头来见”向领导交差;河北省省长张庆伟也在地方两会上承诺,将用三年时间让大气质量有所好转,钢铁水泥玻璃产能新增1吨则就地免职。这些表态虽然引发了争议,但至少表明了一些领导干部坚决治霾治污的决心,我们希望更多官员能转变观念、积极行动。 风物长宜放眼量,雾霾如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常客,很多城市的能见度已经很低,无论是百姓还是职能部门都不能再“装瞎”了。希望那些有远见卓识的领导干部能够打起精神,打好前行的“雾灯”,带领大家早日从雾霾中突围。(刘璧洁)
|